|
本帖最后由 hkhuhu 于 2021-2-19 07:32 编辑
屯门至赤鱲角北面连接路将于本月27日通车,届时屯门南至香港国际机场车程大幅缩短至10分钟,只是现时三分一时间。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今(19日)在网志表示,屯赤隧道长度和深度均刷新本港行车隧道纪录,建造过程艰巨,工程团队透过引入多项创新技术克服现有困难,创造6个「第一」。
全长5公里的屯赤隧道,走线深度在水平面以下60米位置。陈帆表示,屯赤隧道是本港最长和最深的行车隧道,隧道走线横跨水上交通繁忙的龙鼓水道,而该处海床设有重要供电设施。工程团队只能在海床以下,以钻挖方式建造隧道,减少对周遭环境影响,是本港首次以此方式建造海底行车隧道。
团队引入全球最大的隧道钻挖机建造屯赤隧道,钻挖机直径逹17.6米,相等于6层楼高。陈帆形容,钻挖机取名为「秦良玉」,希望有如女将秦良玉般攻无不克,惟机器不断钻挖花岗岩等坚硬岩石,200多套刀具经常耗损。工程人员需潜入水底更换,可是工程施工位置深入水平面下60米,四周的大气压力是地面6倍,工员人员有患上减压病的危机。
陈帆表示,为保工程人员安全,团队引进「饱和高压」技术,把专业工程人员工作和起居生活,全数转移到海床底。工程人员每日于加压的生活舱生活,工作时经运输舱载送至钻挖舱工作,每周期工作历时25日,及后便需到减压舱减压3天,重新适应地面大气压力。团队总共进行18个周期的「饱和高压」工作轮替,更换逾1400套隧道钻挖机刀具。
陈帆续指,屯赤隧道的另一项「第一」,是首次于本港隧道行车道下方,设置公用设施走廊,安放排水管道、消防喉管、供电及讯号系统装置等公用及机电设施。通车后,即使在日间,在不影响隧道行车情况下,仍能维修公用设施。设施走廊内亦设有电动车,助提高检查和维修效率。
隧道除应用组装合成技术,配合建筑信息模拟等新兴技术外,工程团队将钻挖隧道南端出口,接驳至地面的一段工程,采用环型连续墙作为临时护土设施,以拱形效应增加其抵抗两旁泥土压力的能力,大量减少横向支撑数量,扩大施工环境并减低施工风险。陈帆表示,技术获2019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刊《New Civil Engineer》的创新设计和实践大奖。
香港01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