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武汉人,你可知道大东门、小东门的来历
2016-08-02 18:12 读档微信号
“大东门、小东门”是武汉人耳熟能详的地名,那你可知道它们的来历?原来大东门、小东门都是古代武昌城的城门。
1883年武昌城图,最东边为大东门,逆时针方向依次为小东门、武胜门、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
武昌城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他的国都武昌(今之鄂州)邻近的黄鹄山北侧(今之蛇山北侧)筑城,面对长江,背靠蛇山,并与夏水(今之汉水)口遥遥相对,取名为夏口。名扬天下的黄鹤楼便是夏口城内一处登高凭眺的军事瞭望台。在三国以后的历次朝代更替中,武昌有四次大规模扩建记载。武昌城基本定型是在1371年(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鹄山(今蛇山)南。城周约20里,辟有9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簰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湖北巡抚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时,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新南门为中和门,望泽门为望山门,朱簰门为文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1927年到1928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城后拆毁了武昌城垣,城门也被拆除,只剩下中和门(就是起义门)。
大东门
大东门位于武昌蛇山东端南侧,现成为武珞路与中山路交叉处的泛称。大东门处武昌城正东,依山建筑,为守城要塞。因其北邻有小东门而称大东门。1535年改称宾阳门,然民间仍习用旧名。这里历来为军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9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此攻城,190多名官兵牺牲于城下。新四军军歌中“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讲的就是大东门发生的这场战斗。
小东门
小东门又名忠孝门,在武昌城东偏北处。小东门之所以改成忠孝门,源于东汉孝子孟宗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两则典故。早在五代十国时期,今蛇山五坡一带就建有“灵竹院”,以祭祀“哭竹生笋”的东汉孝子孟宗;1170年,宋孝宗应湖北官民之情,同意为已平反昭雪的岳飞在鄂(武昌)建庙,并赐名“忠烈庙”,后因元灭南宋,岳庙渐毁。1498年,巡按御史王恩见大忠臣岳飞竟无庙宇,就将岳飞与孟宗一庙同祀,并题匾额“忠孝祠”。1535年,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遂将小东门改为忠孝门。
武胜门
武胜门,原名草埠门。位置在得胜桥与积玉桥之间,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时,取“武将疆场奏迹,得胜回朝而后凯旋”之义,改“草埠门”为“武胜门”。武胜门正对武昌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南门——保安门。那时军队出征,必须出“武胜”归“保安”,以取吉利。
汉阳门
汉阳门旧址就是如今的汉阳门码头一带。1927年拆除城垣和城门后,仍为这一带的泛称。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个通往汉阳的码头,出城门与汉阳古城隔江相望,故取名汉阳门,如今依旧是船来船往,延续数百年熙熙攘攘的轮渡码头,连接着长江两岸人们的生活。
平湖门
平湖门位于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之南,这一带历来为水患之地。以前的武昌古城,有一批挑水工,挑水为生。进城路线就是走平湖门,挑水工也居住于此,如今这里建有平湖门水厂。
文昌门
文章门位于今紫阳路之西端临江处。旧时文昌门一带为文化区,南有总督署及大小衙门,北有文昌阁和学院、书院;城外临江设有皇华馆和接官亭,地位尊崇。每逢乡试,湖北大主考一行人等按规定在文昌门外江边上岸,省城七品以上官员在此迎候。
望泽门
望泽门位于武昌城西南角,旧址在今解放路南端横跨巡司河的解放桥附近,寓登门即见云梦泽之意。后改为望山门,史料称可能和江夏赤叽山有关。
保安门
保安门在今解放路南端与复兴路之间的保安街上。
中和门
80年代的起义门
原名新南门,位于武昌首义路起义街。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2011年,依据古城墙图纸,原样恢复重修了333米城墙。
来源:读档微信号 作者:袁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