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机构、高校及我市的考古专家等齐聚一堂,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及夏文化研究传播建言献策。 王巍:为夏文化研究培养核心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容置疑,这从其规模、都城规划、制度礼仪传承等方面已有证明。”王巍认为,考古学家是善于在没有文字资料的情况下通过遗迹遗物来判定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因此,考古学家在夏代史的研究中应发挥核心作用。 王巍认为,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的下一步工作,迫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力量扩大考古规模,加大发掘力度,发掘更多夏文化的信息和证据。 他提出具体建议:广泛吸纳年轻人才,为夏文化研究培养核心人才;统一规划和指挥,加快推进二里头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融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借助“声光电”等科技讲好“二里头故事”,深化夏文化全方位研究和全球化传播。 赵海涛: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二里头遗址考古规划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就可以概括为有很多‘中国之最’,如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宫城等。”赵海涛说,一系列的重大发现,确立了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文明与国家形成史上及夏文化探索方面的核心地位。其中主要包括: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辉煌灿烂的都邑建设成就;在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横空出世;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统治网络;对后世的商周文明和周边文明有很强的传承和辐射作用。 赵海涛介绍,考古发掘将进一步抓住能体现二里头遗址价值内涵的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问题展开,按照社会考古学的思路,多学科合作,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考古规划工作。 方燕明:优化考古发掘加强学科融合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61年的考古发掘基本上探明了二里头遗址是目前我国中国古代第一座王国都城,结合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二里头遗址应为夏代中晚期都城,这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方燕明说。 方燕明认为,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仍有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比如遗址的东半部做的工作多,西半部做的工作少;中心区做的工作多,周边做的工作少;高等级聚落做的工作多,低等级聚落做的工作少;对二里头文化的族属和王朝的属性做的工作多,对二里头文化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规律做的工作少等。 他建议,考古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快主动发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充分汇总各领域研究成果,更好地揭示夏王朝的完整面貌。 张国硕:着重早期阶段的发掘和研究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二里头遗址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存之丰富,成就了其在夏文化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夏文化考古圣地’当之无愧。”张国硕说。 张国硕认为,二里头遗址确立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即二里头文化,从而延伸出一个学科分支,即夏代考古,奠定了夏商文化研究的基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特色鲜明、时代性强,从而成为学界判断夏代众多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及文化属性的参照物和标志;二里头遗址是夏代考古的重要基地,为研究早期都城聚落形态和模式、规划布局、营建方式等提供了难得的依据和条件;二里头文化遗址遗存非常丰富,文明程度非常高,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夏代文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他建议,进一步加大考古发掘力度,着重二里头聚落早期阶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密切关注文字资料的发现与研究。(记者 智慧 刘嘉仪 通讯员 仵荣全 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