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8 13: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北宋至建国后的近千年间,为保证府河航运河道畅通和水系灌溉,统治者多次疏浚河道,建立修缮水闸、船闸以调节水位。
蒙古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从满城移驻保州。史**载“重辟保城,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水入城,疏渠立闸……”当时的护城河即府河流至城廓西南隅,以闸积水,导之北上,东行,绕城环流,可以说是较为完善的。
明永乐初(1403年),为调节府河水位,便利航运,在汤家庄建上闸,后距上闸“十里”中杨村南建下闸(距刘守届4公里),皆为调节航运水位。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2闸,并浚深河道。
清代,府河在灵雨寺前吴家湾桥分为二:
南支(主流)出积水闸东南行;
北支出小石闸至护城河,北流至城西北隅折而东,四里营沟、徐河沟合一口汇入,东流折而南,至城东南角折向西流复入府河。
当年郭棻曾在月下,登保定古城眺望“鸡水环清”有感赋诗,最后一句为:“两三闸向城隅转,遥见东皋种马绥。”
清乾隆九年(1744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受命同直隶总督高斌勘查直隶水利,刘、高二人亲行踏勘,在府河修刘守庙闸、下闸、莲花闸、马庄闸、李庄闸等5座,积水以利航行。
清乾隆十年(1745年),直隶总督高斌大规模修治府河。他命下属召民工在方顺河分流处建通会、金线两闸。自通会闸向北通白草沟,方顺河水自金线闸向南入金线河,中则总名鸡心闸。中杨村南下闸改建在小圣庙东,这样便增加了府河的有效水源供给。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总督高斌拨帑银,召民工修浚保定府河及白草沟河道、桥梁。同年府河建东安屯闸,安州至东安屯间建膳马庙闸,安州东北建寨头闸;方顺河建通惠闸,金线河建金线闸;白洋淀建新安西关闸,端村东南建端村东闸,端村西建端村西闸,新安东南大小淀头间建淀头闸。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直隶总督郑大进召民工维修满城、清苑府河沿途诸旧闸。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十九日,下令召大批民工挖浚一亩诸泉,疏治一亩泉至清河口190余里河道,上游建蛮子营闸,下游建莲花闸、新闸等7座石闸,挖土21万多立方米,河水深达“七、八尺至丈余”,船畅行,八月二十九日竣工,为发展保定通往外地的水路交通,动用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仅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一次疏浚府河上游诸泉和下游河道、堤、闸时,就花费了白银26970多两。
1915年3月25日开始,津保航运在保定南关新闸设停船码头,行轮再次延伸到保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日寇为加强冀中掠夺,强迫民工,挖治天津至保定的水路航运,满足其军事经济需要。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建设总署保定施工所在府河沿岸进行船闸工程施工,1944年又在焦庄、东安、安州、新安镇建了四座枢纽,各有节制闸及简易船闸,并对局部河道裁弯取直;北刘庄村船闸未完成,直至日本侵略军投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