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BU_David

[上谷档案] 保定桥梁索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2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守庙桥的桥上貌似有很多人在穿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00: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8 08: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大佬!大佬注意休息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8 08:26: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好图好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1: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3: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府河“八大闸”考辩
2020-05-08  保定影像  转自 唯我英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08/13/63759396_910959148.shtml

吴蔚

所谓“闸”,简单地说,就是拦住水流的构筑物,可以随时开关;科学地讲,就是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泄水底板接近河床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

由于府河的地理位置,各代都重视对其进行浚治,同时整修各条支流,开源建闸,筑堤防,渲泄洪水,利航运,灌农田。

以“闸”为代表的府河小型水利枢纽,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缮,日益完备,以致民间百姓有“四城、四关、八大闸”的美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3: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北宋至建国后的近千年间,为保证府河航运河道畅通和水系灌溉,统治者多次疏浚河道,建立修缮水闸、船闸以调节水位。

蒙古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从满城移驻保州。史**载“重辟保城,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水入城,疏渠立闸……”当时的护城河即府河流至城廓西南隅,以闸积水,导之北上,东行,绕城环流,可以说是较为完善的。

明永乐初(1403年),为调节府河水位,便利航运,在汤家庄建上闸,后距上闸“十里”中杨村南建下闸(距刘守届4公里),皆为调节航运水位。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2闸,并浚深河道。

清代,府河在灵雨寺前吴家湾桥分为二:
南支(主流)出积水闸东南行;
北支出小石闸至护城河,北流至城西北隅折而东,四里营沟、徐河沟合一口汇入,东流折而南,至城东南角折向西流复入府河。


当年郭棻曾在月下,登保定古城眺望“鸡水环清”有感赋诗,最后一句为:“两三闸向城隅转,遥见东皋种马绥。”

清乾隆九年(1744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受命同直隶总督高斌勘查直隶水利,刘、高二人亲行踏勘,在府河修刘守庙闸、下闸、莲花闸、马庄闸、李庄闸等5座,积水以利航行。

清乾隆十年(1745年),直隶总督高斌大规模修治府河。他命下属召民工在方顺河分流处建通会、金线两闸。自通会闸向北通白草沟,方顺河水自金线闸向南入金线河,中则总名鸡心闸。中杨村南下闸改建在小圣庙东,这样便增加了府河的有效水源供给。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总督高斌拨帑银,召民工修浚保定府河及白草沟河道、桥梁。同年府河建东安屯闸,安州至东安屯间建膳马庙闸,安州东北建寨头闸;方顺河建通惠闸,金线河建金线闸;白洋淀建新安西关闸,端村东南建端村东闸,端村西建端村西闸,新安东南大小淀头间建淀头闸。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直隶总督郑大进召民工维修满城、清苑府河沿途诸旧闸。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十九日,下令召大批民工挖浚一亩诸泉,疏治一亩泉至清河口190余里河道,上游建蛮子营闸,下游建莲花闸、新闸等7座石闸,挖土21万多立方米,河水深达“七、八尺至丈余”,船畅行,八月二十九日竣工,为发展保定通往外地的水路交通,动用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仅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一次疏浚府河上游诸泉和下游河道、堤、闸时,就花费了白银26970多两。

1915年3月25日开始,津保航运在保定南关新闸设停船码头,行轮再次延伸到保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日寇为加强冀中掠夺,强迫民工,挖治天津至保定的水路航运,满足其军事经济需要。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建设总署保定施工所在府河沿岸进行船闸工程施工,1944年又在焦庄、东安、安州、新安镇建了四座枢纽,各有节制闸及简易船闸,并对局部河道裁弯取直;北刘庄村船闸未完成,直至日本侵略军投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四城、四关、八大闸”是百姓对保定府河水利枢纽的形象叙述,其实,单单就闸而言,粗略的统计就远不止八个。

所谓常说的古城八大闸,即保定府河通往天津方面的给水闸口,包括西水门闸、灵雨寺闸、新闸、刘守庙闸、下闸、连环闸、新庙闸、仙人桥闸等。

1、西水门闸
在昔日河北剧场后边,为元代张柔重建保州时,引水入城之处,是入水口,西水门闸可能较东、北、南水门修建为早。光绪《保定府志》记载:“小闸亦曰西城小闸,在府城西水门外,城濠两岸引大河之水蓄之城隍,复引以入城,此闸张柔所建也。”

2、灵雨寺闸
古代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三水汇于今南关人民公园西侧,称府河。国朝康熙十一年重修安澜志:“积水闸俗名大闸,在府城西门外二里吴家湾,跨一亩泉河,一亩泉河西径吴家湾石桥,折而南数十武,建闸以蓄之,其下流为府河,明嘉靖中建石墙,分八字,南向广一丈五尺,高一丈,长六丈五尺;东向广一丈,高九尺,长四丈二尺,堤长一十四丈,高八尺.。”

3、新闸  
位于今新中国面粉厂北侧府河之上,清同治年间该处建有水闸一座,俗称新闸,靠近的街道也一度名新闸街。

4、刘守庙闸  
清朝初年,刘守庙修水闸一座,俗称上闸。光绪《保定府志》记载:“上闸在府城东一里之汤家庄,一名小圣庙闸,跨府河,明永乐初于汤家庄建石闸,名汤家庄闸,亦名上闸;嘉靖时重修,国朝乾隆十年改建于小圣庙东。”
府河向东南流至刘守庙纳入护城河,穿焦庄船闸后进入清苑县,复式河槽,焦庄船闸以上,深槽底宽8米,岸距35米至50米;以下底宽12米,无坡,河底高程4.1米,堤距66米至104米。

5、下闸
明朝年间,该地聚户成村,因其紧靠府河,故名河头村。清朝初年,该处修水闸一座。因上游刘守庙也修有水闸一座,其闸居上,俗称上闸;此闸居下,俗称下闸。该村位于下闸附近,借此改村名为下闸。光绪《保定府志》记载:“下闸一名青杨树闸,在清苑县东十七里青杨树村,南跨府河,明永乐初建,去上闸十里;嘉靖时重修;国朝乾隆十年重建。”
府河汇满城县境内一亩泉、侯河和完县境内的百草沟,3条支流集合于灵雨寺,穿京广铁路,经保定市,于下闸村西进入清苑县界。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除黄花沟流域洪沥水对市区的威胁,1957年实施导水越保(市区)入府(河)工程,即将原由冯庄入北关护城河改为由冯庄向东南至下闸入府河。1957年整治后的黄花沟,从市北郊冯庄西北起,东南流经小堤、米家堤、中阳等村,过下闸入府河。

6、莲花闸(连环闸)  
    府河清苑段至仙人桥,在平陵东黄花沟自西北汇入,东经莲花闸,金线河从右边汇合;与唐河汇合后(1965年,唐河从东石桥改道入府河),经望亭、东安、御城、刘家口,折向东北,于清苑县东木杴庄村北会漕河,至膳马庙向东进入安新县汇入白洋淀藻杂淀。
在清苑汇入府河的金线河,经郝庄、魏村、白团、中冉、石桥、赵庄等乡镇,至莲花闸入府河。水量从县境至莲花闸为250立方米/秒;莲花闸以下至安新县界为150立方米/秒。
1960年,为扩大唐河泄水能力,结合津保航道治理,于莲花闸以下800米处开挖府河新道(亦称唐河下口),向东北至安新县建昌入白洋淀。
1964年,结合筑防洪堤挖土而成环堤河,以排泄堤外洪水。该河从新市区的鲁岗辛庄北黄花沟起,向西南过保满铁路,在马厂村西北折向南,穿一亩泉河,候河,白草沟,于束鹿园村东南穿京广铁路向东流,经清苑县的西小庄,南市区的王庄北,至清苑县的平陵村东与新金线河汇,于莲花闸汇入府河。
新金线河是1965年开挖的河道,始于清苑县西洪义村,东经北魏村、北大冉村,穿保衡、保沧两条公路,子北石桥村东南入清水河。1966年,清水河改入唐河新道,新金线河仍循旧道,于莲花闸下汇入府河。
1982年校核安全泄量:莲花闸以上250立方米每秒,以下150立方米每秒,河底淤高1米至2米。

7、新庙闸(资料阙如)

8、仙人桥闸
仙人桥闸位于清苑县境内府河沿岸仙人桥村附近,其他资料阙如。

另,光绪《保定府志》中还记载有如下府河闸,原文照录如下:
1、东安屯闸  在府城东三十里,跨府河,去青杨树闸二十里,乾隆十年建。
2、大庄闸  在府城东南大庄,跨引河,乾隆二十八年建。
3、藻西闸  一名响水闸,在满城县东十五里藻西庄,明万历中郡人孙慎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sohu.com/a/376827839_64439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19/10/5615448_900278017.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府河与护城河的变迁

府河,作为保定古城的母亲河,你对府河的身世了解多少?
“大河向东流啊”,保定有段小河向西流,你知道是哪儿吗?

从历史上看,保定南城墙以外有两条河。
一条是府河,一条是护城河。
两河中各有一座石桥,一座大型石拱桥——天水桥,一座是单拱南门石桥,后因两河并轨,桥从地面消失,独有天水桥横跨在府河上,继续发挥着济步利人的作用。

谈起这两条河、两座桥的古今变迁,笔者寻章问志,以期给广大读者一个较为全面的交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河东西对流,两桥比岸而立

府河在历史上曾名一亩泉河、鸡距河、清苑河,《水经注》称沈水。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因河在府城南门外穿行而过,故名府河。
千百年来,府河流进了保州的每个角落,融进了每个保定人的心里。
她就像母亲一样孕育和滋养着沿岸的儿女,因此她被誉为保定的母亲河。
府河之源,从明嘉靖十七年(1538)《清苑县志》载诸水图显示,府河上游只有一亩泉河及其稍南的鸡距泉。

而一亩泉、鸡距泉之源又在哪里?
笔者查阅了清《畿辅通志•舆地略》,其中写道:“一亩泉上游为渝水,至渝河(村)而洑,洑而复出,播为诸泉。”
《满城县志略》载:“渝水源于易完分界处之界河,抵土门东南入满城,越石井又东南至渝河村洑流,至县东八里涌出为一亩泉。”“水经注所云源头水也”。
此河虽是一条季节河,但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当河水流向满城县土门村以下时,因卵石夹沙的河床渗漏严重,河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向东南“地流四十里”至一亩泉村夏家庄、孙家塘一带形成一亩泉、鸡距泉、申泉、黑风泉、联宝等诸泉之水喷涌而出汇聚成一亩泉河。
该河在宋、元、明三代,多偏重于军事防御和开渠屯田,清代则进行了通舟楫的治理,实施“引唐济府”。
把唐河水引入府河,加大其水量。

从乾隆十年(1745)、十七年(1752)、四十七年(1782)三次疏浚使河道宽阔、四季常流,不仅为沿途两岸人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产业用水,同时还承担着航运、排灌、排洪的作用。

从清至民国,一亩泉河与侯河、白草沟相汇于府城西南灵雨寺吴家湾处,经此分两支:
一支出积水闸(俗称大闸)向东南流,横穿保定府城南门外,过天水桥、刘守庙东流入淀称府河;
一支东流折北过小石闸、西门石桥,环绕北门、东门石桥,又南流至城东南角复折而西,从南门石桥下一直西流入吴家湾,称护城河。
由于南城这一段护城河的流向是自东而西,而府河的流向是自西而东,于是在南城门外形象地凸显南门石桥与天水桥彼岸相对而立,而护城河与府河的流向各奔东西。

为控制蓄水流量,保证分流之水合理利用,明嘉靖年间,为遏水环城在吴家湾桥东堤岸重修了一座积水闸(俗称大闸),闸两侧砌七丈石墙以防冲刷堤岸。
大闸上有座东西的木板桥,桥上南北两侧有铁护栏。
从大闸稍西转北的,护城河东岸上,也建有一座南北的小石闸(俗称小闸),从小闸引护城河水东流,从西水门入城至莲花池后,通过南大街暗渠,进入府学泮池,然后由南水门流入护城河。

民国初年,保定商人仿照外地水磨形制在积水闸东侧堤岸上,建了源隆水磨面粉厂,正式开启了府河水资源利用的商业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石桥由明改暗,桥从地面消失

南门石桥这一段护城河的流向,从1930年、1935年、1948年以及解放后的保定市地图上均标注着天水桥是府河与护城河的交汇处,直到现在媒体还这样说。

可实际上正如人们所说,在此只能看到天水桥及府河的流向,却看不到南门石桥及护城河向西的流向。

对此,笔者从小就有疑问,上小学时曾问过教地理的老师,他们也都不清楚,他们告诉笔者:你从刘守庙回来沿护城河看看不就清楚了吗?
所以每年笔者跟同院的发小去刘守庙都是坐船,回来时都是步行,主要是想看看护城河流向,当走到城墙东南角处、沿护城河南岸往西走了一段还能看到护城河由东往西流,再往西走就被北河坡商铺和货栈的房子挡住了,什么也看不到了,到天水桥东面只看到府河朝东的流向。

笔者从小就有个癖好,他人所不清的事却为我所追求。
1949年笔者在保定市公安局工作期间曾在南城门执勤,从城墙上才看清楚了,原来此段护城河在福和公面粉厂东边,北河坡聚兴铸锅厂后面小木桥西边有条暗渠,当时问过南城门里附近和城外北河坡的商户,许多岁数大的老人都不知道,终于从南门里卖猪血豆腐的李广城师傅(当时71岁)和其旁边住户翟秀珍(当时66岁)二位老人那里得到了答案。
他们说:“天水桥北边的南门石桥及这一小段护城河往西的流向,人们从地面上确实看不见了,因为它已经从清末就由明河改为暗渠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南门石桥已被深埋于地下,这是袁世凯重建南城门楼时一并改建的。”
李师傅还说:“南门石桥下护城河的流向始终向西流,护城河自古就是围城挖的人工河,不围着城转那还叫护城河吗?它与对面天水桥下的府河是相互平行而又东西对流的两条河。”

又查史料证实,光绪二十九(1903年),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光绪帝谒西陵来保,将永宁寺(现二中校址)改建为行宫,依照被四国联军已毁南城门楼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楼。
又疏浚了南大街乾水桥以南暗渠,还将南门外一片杂乱无序的水路,路面坑坑洼洼,出入城难行的路况进行了整治,为了调直南瓮城门至天水桥以北的马路,还将这一段的护城河至南门石桥由明河改为暗渠,砖砌渠墙,上面横铺长条石板,深高与南门石桥桥拱相同。
渠上石板就形成了一条石板路,从此,南门护城河桥被埋于地下,从地面上消失了,但从桥西侧还能看到桥拱及两桥间距迎水一面的分水墙。

通过改建和拓展,扩大了南城门外这一片的空间,后又成了买卖粮食的集市。
民国二年(1913年),商人赵遇和等人在粮栈的基础上,沿护城河暗渠石板路东边开设了福和公面粉厂。

天水桥以西两河并轨府河兼护城功能

民国十年(1921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为迎庆其60岁的生日,大兴土木,在南城门以西,北靠城墙,南邻府河,仿照苏州园林形制修建花园。
为了扩大花园面积,除征购土地外,又将保定南关铁路支线,由府河南岸移至南阁外,向东又延长到刘守庙,并建南关站。
还将南门护城河石桥以西至吴家湾这一段护城河并入府河。
合并后的这一段府河兼护城功能。
同时还将原护城河穿过曹锟花园这段河道及以北的育婴堂坟地一起填平,扩建成跨府河两岸的花园。
致使这一段府河从天水桥西侧至曹锟花园西墙这段的河面最为宽阔,约150米左右,既方便了商船在这里掉头返程,也方便了卖水人和居民在这里取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4: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成立后两河由兴变衰

府河历经宋、元、明、清通漕运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连接了白洋淀至天津南北运河的船只接踵而来,天津至保定的货物主要靠这条水路运输。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府河水流量逐年减少,航运停业,其原因有三。
一是一亩泉水源区兴建了造纸、化纤、胶片等大厂。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需水量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扩大水源,从1956年至1975年,在一亩泉水源区的工厂、农村开发了不少机井。其中,工业机井、生活用水机井38眼,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由1950年代3000多立方米,增加到1980年代6亿多立方米。
二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引发了一亩泉水源区水位下降,出现了季节性的漏斗。1970年代逐步形成常年性漏斗。
三是降雨量的减少。据气象部门统计,1950年代我市平均年降水600多毫米,到1980年代仅有400多毫米,失去了地下水的渗入补充。

上述三个主要原因,一亩泉地下水逐渐干枯,使府河一度成了无源之水而断流。

昔日那“舳舻相接、樯帆如林”、运货输粮的繁荣场面,早已化为历史烟云。

而今,市政 府针对前几年府河断流、污染,采取了整治排污、生态补偿。实施大水系工程建设,从西部山区水库引水入府河,使多年断流的府河水又开始了欢快地奔流,水也变清了。但水势远不如从前,真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承载着千年漕运的历史重负。

护城河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建城时挖的人工河。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军屠保州,城池俱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作新渠,凿水门,引一亩、鸡距二泉之水入城濠,构成了城市的防御工事,同时也是城市排洪的干道。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以来,蒙古瓦剌军和鞑靼军不断向长城内进犯,为了加强防御,隆庆年间(1567-1572),知府张烈文及以后两任知府贾淇、章时鸾相继改夯土城为砖包城,改四城门护城河木桥为石桥

1950年,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不断拓展保定市区,陆续拆除古城四门及瓮城。
1951年,开辟环城南路东段时,将1903年重建的南城门城楼及以东的城墙全部拆除,同时将南门以东至环城东路的明河填平。
1952年,市政 府实施护城河改造工程,扩展了护城河向东的环绕范围。今护城河自市二中分校前,向北流经东风桥,再向东过长城北大街,转向东南穿东风公园至刘守庙西侧入府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8 18:41 , Processed in 0.08118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