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2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不多如此,西南联大时期,外来学者写昆明文章很美,把昆明写的太美了,虽然整体普及率不高,大部分是散文或日记,相比古诗词不容易那么记住,但在30、40年代影响力应是很大,影响很多人想来昆明,可能之后一度影响力很弱。但是,这其中最有名恐怕时汪曾祺写有关昆明文章,尤其是那篇《昆明的雨》,17年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这个作用巨大,后续影响力会逐步显现。
其实西南联大是本身名气大,尤其在多年后,对于中国科学影响,所以无论地方还是顶层都重视,毕竟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王希季等两弹一星、诺贝尔物理奖毕业于西南联大。
《天龙八部》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以一定原型作的虚构内容,从近几十年小说到影视影响力大。虽然可能它有一定局限性,不热爱武侠小说和影视的人,可能知道和听说天龙八部这个名字,但内容不知道,不会把它和云南或大理联系起来,但本身宣传是成功的。
《云南虫谷》虽然和前面两个有距离,主要流行于其特定爱好者当中,但也需要这样类似宣传。
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在昆明或云南最有名的,恐怕非吴三桂、陈圆圆莫属,认知率在几个维度上最强的,一般读过九年义务教育书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提到吴三桂、陈圆圆想到就是昆明乃至云南;来到昆明,追忆历史时首先大概率想到也是吴三桂、陈圆圆。现实中实际感受也是如此,外省朋友乃至华人世界认知都是非常高认知度。至今有人都还觉得滇池底下、或金殿山中埋着吴三桂藏的宝藏。
根因在于,第一、这是影响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一段历史;第二、吴三桂、陈圆圆,链接还有永历、康熙两个皇帝,从人物上说,包含了帝王、枭雄、美人等霸道或者所谓王炸元素,要素过于齐全;第三,从这段重要历史发生以后,文人作章、史书、野史、戏剧、戏曲就不间断,直到现代历史教科书内容,以及小说、影视都有表现,时间上持续几百年了。只是昆明有关方面在文旅方面不会做里面文章罢了,但不影响其大众认知率。
后来还有个减弱版的,蔡锷及小凤仙,虽然蔡锷是没有争议的正面人物,但小凤仙主要在北京,蔡锷护国首义倒是在昆明。护国首义一个中心人物本土的唐继尧背后其它故事性不那么强。其实还有朱德和萧菊芬爱情和结婚是在昆明,但这是朱德前期事业不是最核心事迹,萧菊芬虽然是新女性,关键是她几乎没名气又过早因病去世。
单从人来说,本土的郑和、聂耳影响力毋庸置疑,但是提到他们不一定联想到昆明或云南,尤其是郑和,很多外省人就不知道是哪里人或者不关心,聂耳好不少,可能时间上比较近缘故。这里面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虽然郑和、聂耳都是进教科书的历史人物,哪里人也有介绍,但大家通常关注是历史人物所发生重要事情或成就以及发生的地点,比如郑和是航海下西洋、聂耳创作国歌主要在上海,是哪里人反而不那么关注,关联性和联想性不强。这个和吴三桂、陈圆圆、永历等异曲同工,他们不是昆明人或云南人,但是主要重要事情和时间上在昆明,提到它们就想到昆明和云南。
但是,昆明可以做很多郑和、聂耳宣传方面事情,海埂大坝聂耳和郑和雕像就很不错,作为所谓城市会客厅;
云南省博物馆也可以,把云南和昆明最具代表人物雕塑简介出来放在室内大厅或室外,比如郑和、聂耳、杨一清、王炽四个不同领域最具代表性人物。现在云博复制假文物雕塑上瘾了跑偏了,门口搞一堆假文物复制品招揽游客,花里胡哨的,没见哪个博物馆门口堆假文物复制品,想当网红又走偏锋,早前简雅风格没有了,真不如早期放一个明朝禅师画家担当这样人物雕塑有韵味,这到底是云博上面管理部门意见和还是云博本身想做的,让人怀疑。还有,云博干点正事,把热门书画馆搞出来,国博和好些省博都有大家很喜欢书画馆,这个落伍了。
现在一些东西、人或事情一说也马上联想云南或昆明或大理,比如过桥米线、比如鲜花饼、比如杨丽萍、比如大象北上近到昆明等活动事件。但是他们能持续多长事件不好说,毕竟之前有类似例子,红塔山、云烟有多火,在整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红塔山一直包揽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说到红塔山就想到云南想到玉溪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控烟等影响,以及各省烟崛起,不过就才过了20年,红塔山在很多外省新一代年轻人当中已经逐渐不知道了。还有些很老的影视作品,老一代人知道,新一代已经完全不熟悉了。
闲聊这些,其实想说除了已有这些东西,需要自己创新创造新热点,升级强化已有的,拿成都做例子借鉴,就是它的锦里、宽窄巷子、成都大熊猫基地就是人为新创出全国都热门景点,其中锦里是和武侯祠作了链接,属于新老的结合,昆明需要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