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18 13: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努力创建高品质生活,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积极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8、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计划,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发展慈善事业。
49、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大学生留保就业创业、再就业帮扶等行动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生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直播销售、线上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和失业检测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
50、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提升发展、高等教育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学校建设。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引进京津等国内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提高办学水平。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产教城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园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智慧校园,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城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51、推进健康保定建设。深入实施健康保定行动,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抓住北京医疗资源外迁的机遇,加大对接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引进、新建、托管、合建等方式,在每个县(市)至少建立1家三级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到30家左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四医联动”,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和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加快建设安国中药都,建设国家中医药体验馆、国家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促进中医与康养结合,打造中医药强市。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组织指挥体系,提高应对能力。探索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鼓励社会办医,推广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2、发展壮大体育事业。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综合性体育场馆和专业场馆。充分利用“冠军之城”美誉和深厚体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竞技体育,争取落户一批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策划举办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开展群众体育,重视发展青少年体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
5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做好城乡困难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型托育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实施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多元养老工程。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