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2-24 09: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2-24 09:51 编辑
《城市这样生长——武汉规划回眸》之长江就是武汉的轴线
长江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武汉是沿线一颗璀璨的明珠,依江而生、因江而兴。
三千年前,长江流域建起了商王盘龙城,塑造了武汉之根;两千年前,长江两岸建成却月城、鲁山城和夏口城,奠定了武汉城建雏形;五百年前,借长江水运之便,汉口商贸繁盛,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一百年前,“张公堤”奠定近代汉口格局,并拉开了武汉两江四岸、一城三镇的总体空间格局。
“码头文化”讲述着武汉的地理渊源,江河湖泊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气质,今天的武汉以长江为轴勾勒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滨水生态的长江两岸赋予城市崭新的风貌和气度。
武汉的轴线在哪里?在武汉人心目中一直有着清晰的认知。2017年,武汉市委市ZF正式提出要以长江为城市主轴,以“全国领先、世界一流”为要求,“规划优化长江主轴,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
在《城市这样生长——武汉规划回眸》一书中,我们邀请了曾任武汉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张林,以及多位亲自参与到长江沿岸地区发展的规划工作者讲述了长江与武汉的故事。
重回长江,它是天然的城市轴线
谈到武汉轴线问题,张林回忆,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就提出过轴线概念,但当时并没有明确将长江作为武汉的主轴。在1999年做总规时我们进行了思考,得出结论,长江就是天然的城市轴线。这一规划思想源于对武汉的深刻理解,武汉作为江城,两江四岸是发展最好的地方,长江理应成为轴线。
这一思想在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从长江上游的沌口地区、金口地区,到长江下游的白浒山、花山地区以及阳逻港、双柳地区,实际上都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热土。
张林称,在规划轴线过程中大家的思想也曾有过碰撞,毕竟沿江道路还承载重要的交通功能。曾经有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提出沿江高架的想法,我们经过仔细斟酌后没有采纳。因为武汉沿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建设建筑,担心会破坏沿江景观。
在2017年长江主轴概念上升为全市共识时,主轴的交通轴功能又被摆在了台前。黄焕介绍,长江顺流而下,汉口、汉阳为左岸,武昌为右岸,两岸交通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贯、畅、连。贯就是打通断头路;畅,突破瓶颈路段,实现双向六车道;连,垂直路和平行路连通,建立复合交通走廊。
“在规划过程中,交通轴如何兼顾车行和人行曾发生过不少观念的碰撞。”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人黄焕谈道,规划团队参考了很多世界级大都市的交通规划,发现都不适合长江主轴交通轴的规划。比如波士顿的BigDig(大挖掘)形式,大开挖、深挖,耗资耗时成效慢;又比如像上海那样的高架桥,会破坏历史街区的风貌。最终经过多次讨论,决定采用提升车行交通、构建观光绿岛、优化街道景观、贯通垂江廊道等措施,打造车行、慢行、观景多功能一体的交通示范段。
最终,长江主轴按照交通轴、经济轴、文化轴、生态轴和景观轴这五轴为一体的目标进行规划。除交通轴外,沿江而立的六大功能区,是集中展示城市经济活力和壮美天际线的经济轴;知音文化、三国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构建了文化轴;600公顷的江滩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与中心城区融合的带状滨水生态公园,展现了生态轴和景观轴。五轴交相辉映,编织成独一无二的武汉长江主轴。
水运复兴,再创国际性航运中心
谈及长江,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武汉的水运。武汉水运的高光时刻,应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1986年,武汉港客运发展达到顶峰,数百万人在这里中转,坐船前往上海、重庆、宁波等地,使武汉港有了“亚洲第一港”的美名。1988年时,武汉更开通了至香港的国际集装箱直达航线。然而,衰落来得同样迅疾。1994年起,武汉港连续亏损7年。
正所谓不破不立,在几起几落后,武汉水运再次迎来发展契机。武汉新港委一级调研员刘振兴回顾道,2008年5月,时任湖北省委SJ罗清泉提出突破狭隘的区域概念,建设武汉新港,将其作为实施湖北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突破口。
同年7月,武汉新港规划建设领导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从2008年开始编制《武汉新港总体规划》。2009年2月,《规划》获交通部批复。根据规划,武汉新港位于长江中游,由原武汉港和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的部分港区组成。武汉新港规划范围岸线548.2公里(其中,长江岸线435.3公里,汉江岸线112.9公里),港区及腹地面积达9300平方公里。
2010年,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同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集装箱量达到65万标箱,在长江中上游率先进入“亿吨大港”行列。2013年,“江海直达”航线已成为长江中上游外贸集装箱运输量最大、最为繁忙的航线。
2019年9月22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纲要》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提出,到2025年,武汉新港将建成流域性航运中心;到2035年,建成全球价值链要素最大限度自由流动、高度开放的内陆自由贸易港。
数十年兴衰沉浮,如今的武汉新港,一边是船行如歌、大江奔腾的壮丽,一边是集卡穿梭不息、上下货物的热闹。在长江经济带的机遇推动下,武汉新港作为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跻身世界内河第一方阵,已是整个中西部最佳“出海口”。
生态滨江,一场大水之后的反思之作
长江于武汉人而言,是母亲河,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江水带来泥沙,冲击上岸,堆积成滩。滩地,也成为这座城市无比宝贵的自然资源,武汉人与江滩的故事是规划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写照。
在闻名全国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附近,汉口江滩依江而生。作为汉口沿江地区现存最大的开敞空间,这里不仅拥有宽阔的滨水滩地和长达9.8公里的城市滨水岸线,周边还聚集了武汉市近1/3的优秀历史建筑。
由于地处防洪堤外,汉口江滩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一直未予利用。1996年,武汉着手江滩规划可行性研究。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也对长江两岸的综合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时,规划师对汉口江滩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方案进行反复的研究论证和选择。曾提出生态型江滩、协调型江滩、开发型江滩等多种方案。在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影响下,开发型江滩方案一度略占上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记得当时比较轰动的两件事:破土动工、添砖加瓦,位于粤汉码头的一条商业街快速落地;龟山脚下,一块多年未开发的80亩地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向外推介,社会资本顺势而入。
1998年,大水冲了龙王庙,那场特大洪水引得两江四岸险象环生,堤岸下被洪水掏空,堤外江水超过马路几十公分。抗洪抢险的人们堤上堤下忙得脚不沾地,城中百姓看着心惊。城市的规划者们也开始反思:江滩的未来究竟应该怎样?
“以前的码头在汉口,证明靠近汉口附近的水域是航道,可后来情况改变了”,刘奇志回忆当年的调查,结果令他吃惊:长江水流速、流向被改变,竟与长江大桥的几根桥墩子有关。规划师们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下定决心——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先学会尊敬自然。开发型江滩方案即被舍弃。
痛定思痛,在规划工作者们的坚持下,200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汉口江滩的综合整治工程做出正式批复。汉口江滩的功能最终被确定为公共的开放性的生态、游憩及绿色滨江长廊。次年,曾打出“我把长江送给你”广告语、位于长江河道内的外滩花园楼盘“轰”的一声被炸——一个规划引领生态江滩建设的时代开始了。
如今,汉口江滩已成为令武汉人骄傲的文化地标、城市符号。以汉口江滩为起点,武汉两江四岸的江滩一寸一寸生长,规划中的百里生态画廊,愿景成真。今年国庆期间,灯光秀再次在长江两岸上演,市民和游客漫步在江滩,看着长江二桥上“武汉,你好”的字样,一种重生的喜悦油然而生:武汉,你好;武汉,会更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