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逸雪霁蓝

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 ”谋划高能级“杭州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17: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快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 樊嘉院士做客浙大二院广济名医名师大讲堂

        5月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受邀来杭,做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院15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广济名医名师大讲堂,为医院中层带来题为“聚焦学科发展,赋能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精彩报告。

       课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 委书 记王建安致欢迎辞并作嘉宾介绍。他对樊嘉院士来院指导表达衷心感谢后说道,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是提升我国整体卫生健康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医学竞争的新载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最早由中国人创建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和全国首个获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创建经验和诸多方面都值得浙大二院学习借鉴。而樊嘉院士不仅是顶尖的肝肿瘤外科学家,还是卓越的医院管理专家和医学教育专家,领航中山医院在众多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这次机会珍贵又难得,热烈欢迎樊嘉院士为我们传经送宝”!

       樊嘉院士首先对浙大二院建院155周年表示诚挚祝贺,并点赞了医院近年来取得的亮眼成绩。之后,樊嘉院士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实践历程、探索布局、目标使命和战略重点,强调要加强学科建设,找准定位、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协作共赢,再从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创新赋能、文化传承和多边合作五大方面详细展开,分享中山经验,将“中山答案”倾囊相授,为浙大二院攀登更高目标打开视野、拓宽思路。

      最后,樊嘉院士表示,愿与浙大二院的同道们一起,大道同行,聚力共赢,围绕重大疾病防治问题开展“卡脖子”“临门一脚”核心技术攻关,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互动交流环节,气氛十分热烈,浙二人就研究成果转化、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学科建设成效评估体系、附属医院协同合作机制等问题请教樊嘉院士。樊嘉院士一一耐心解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8: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届联合国地信周于2024年10月21-24日举办

       为加强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协调发展,促进地理空间信息与知识创新的广泛深度应用,加速实现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创设并主办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 UN GEONOW (以下简称“联合国地信周”),将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首个聚焦地信应用场景知识创新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

       首届联合国地信周将以推动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为主线,设置国际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大会、莫干山对话系列论坛、应用展示等活动,交流地理信息在数字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灾害应急、国土空间治理与生物多样性、绿色能源与低碳生活等多行业的应用,并启动相应领域的地理信息知识创新智库研究,为未来应用探索系统方法与途径。首届联合国地信周将于2024年10月21-24日在中国德清举办,活动以英文、中文进行,会场将提供中英同声传译。

      参加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相关智库研究小组,中国有关部委机构,全球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界代表,科研机构,社团组织等。特别邀请UN-GGIM的五大区域委员会和四个工作网络的代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7: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DDE计划首届古二氧化碳重建国际科学家工作坊会议在杭州举行

       经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计划)批准,首届古二氧化碳重建国际科学家工作坊会议(DD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or Paleo-CO2 Reconstruction)于9月10—1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此次工作坊会议由DDE计划、古大气二氧化碳任务组(Paleo-CO2 Task Group)以及显生宙二氧化碳重建整合项目(CO2PIP)主办,浙江深时数字地球国际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的学术支持。

       工作坊会议召集人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永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高远,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Isabel Montañez共同担任,并邀请了DDE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到会指导并参与交流。来自中国、美国、瑞典、挪威、阿根廷、法国和印度等国家,包括30余位国内外古二氧化碳重建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青年学生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本次工作坊会议围绕“中生代古二氧化碳重建”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探讨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的技术方法和所取得的前沿学术进展。会议研讨的重点包括:古二氧化碳重建的数据标准、技术模型以及整合DDE与CO2PIP项目平台资源,推动古二氧化碳数据的获取共享、标准化模型以及数据库互联,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成果可视化等。会议还重点聚焦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等关键时期的二氧化碳重建结果及进展,明确古二氧化碳重建的研究路径、学术成果凝练和未来发展规划。

       会议期间,通过全体会议、分组讨论、线上会议以及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带来了近30个精彩的报告,分享各自研究成果。王永栋、南京古生物所PIFI访问学者、教授Gaëtan Guignard以及博士后张立分别做了题为《白垩纪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的进展与问题》《利用透射电镜研究植物化石角质层的技术实践》《柴达木盆地银杏化石气孔与早侏罗世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的分享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7: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纪界线“金钉子”剖面和地质博物馆的野外实地考察,并请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郑全锋担任学术讲解。专家们深入探讨了该金钉子剖面在全球地质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取得的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表示考察有利于对古二氧化碳重建过程中地质年代和国际对比标准的推进和整合。

       本次工作坊会议是CO2PIP项目首次与DDE平台携手开展新一代古二氧化碳重建工作,是全球显生宙二氧化碳重建研究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将会融合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产出一系列新的数据记录,也标志着深时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技术开始翻开新的篇章。

       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旨在构建全球地学科技公共产品,支撑深时地球物质演化、生命演化、气候演化、地理演化等基本问题科研研究,孕育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促进学科实现研究范式变革。古二氧化碳重建国际科学家工作坊是DDE计划实施以来,继数字露头和古地理工作坊项目之后,批准开展的第三个国际科学家工作坊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7: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测绘 |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访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张继贤

       刚从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司长接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张继贤便“无缝衔接”式地担任了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一职。同时,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领军人才,面对笔者“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的问题,张继贤坦言“愿意做一名具有管理色彩的科技专家”。莫干山实验室被部省领 导和全行业给予厚望,张继贤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千钧重担,“我只有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以及全部的热情、能力和智慧,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接受采访时,笔者从他的言语中时时感受到了这一点。

       问:莫干山地信实验室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已经运行了半年时间。目前筹建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张继贤:王广华部长、王浩省 长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揭牌,标志着实验室步入实体化运行阶段。实验室建设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政 府重点工作,部省领 导高度重视和关心。王广华部长在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要加快推进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建设”;刘国洪副部长在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提出“建设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共同打造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要举措,并多次专题研究实验室建设工作;王浩省长在浙江省政 府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要求“推动实验室健康运行、快速发展”;徐文光常务副省 长亲自担任浙江省工作专班总召集人,多次专题研究,协调省级各部门及市县合力推进实验室建设。

       按照部省共建协议、总体方案以及部省领 导要求,实验室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全力推进筹建工作。从部、省、市、县4级共抽调28名同志到实验室属地办公,集中开展具体工作。一是全力推进机构建设。实验室党组织建设即将获批,领 导小组即将成立,并组建综合组、发展规划组、国际合作组、人力资源组、条件保障组,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初步建立运行架构。起草了实验室章程草案,编制了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建立了筹建期间工作管理、财务管理、请示报告等工作机制,省市县以签署责任书方式明确各级资金、人才、项目、条件保障等具体责任,理清三方职责和边界。三是加速建设人才队伍。已有智能化测绘研究团队、先进遥感研究团队、实景三维经济研究团队、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4支队伍共30余人入驻实验室,启动全职人员招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人才互聘联培机制。四是加快推进科研立项,开展实验室学科方向和重点任务布局,谋划形成智能化测绘、遥感智能监测、时空计算平台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建议

       此外,我们起草了党群建设、行政管理、财务内控、人力资源、项目科研、外事管理、后勤保障七大类实验室管理制度。编制了2024年度预算,到位2000万元开办资金。落实实验室选址,规划实验室园区布局,完成1700平方米场地装修,10万余平方米场地启动整体装修,人才住宿等相关配套也已落实。可以说,实验室的部分蓝图已逐步成为了现实

       问:实验室被视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您认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张继贤:国家实验室是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我认为莫干山实验室应该是实施国家科技战略、探索测绘地理信息前沿理论难题、培育重大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技术服务、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撑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工作的重要平台,是进行测绘科研攻关的排头兵和领路者,位于测绘科技创新的“金字塔尖”

       因此,实验室应该发挥好承接科研攻关任务“第一棒”的作用,在创新资源集聚过程中统筹规划和组织动员各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将人力和智力资源调配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实现国内外高端人才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战略人才高地;通过构建广域创新生态,以实验室为核心节点,实现政 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协同合作、协同创新;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规划需求、行业需求,完成重大科学问题、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突破时空信息关键科技难题,产出原始创新成果并培育高水平的应用生态,实现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继贤(左二)率筹建团队赴浙江大学调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8: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截至目前,实验室在方向定位、重点任务、组织架构谋划,以及项目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继贤:我们首先提炼了实验室发展愿景和价值观,提出了“世界一流时空信息科创中心、国家时空信息战略科技力量主阵地、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的发展愿景以及“忠诚奋斗、创新求真、开放合作、赋能发展”的价值观。拟定了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时空信息主题,确立了四大方向,也就是时空感知、时空连接、时空计算、时空智能;明确了“6+1”项重点任务,即智能化测绘、时空计算平台、遥感智能处理、实景三维经济、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空型监测评估和产业应用生态培育。我们还谋划了实验室组织架构,建立由领 导小组、学术委员会、产业促进委员会等咨询机构,实验室领导班子以及综合办公室、科技发展部、成果应用部、国际合作部等内设职能部门,智能化测绘研究院、先进遥感研究院、时空计算研究院等二级科研机构组成的组织架构。

       此外,我们组织开展了科研需求对接和学术研讨,截至4月底,共举办14场会议,邀请国内地理地信领域40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来实验室交流,达成10项科研项目合作,组建了智能化测绘、先进遥感、实景三维经济等科研团队。

        人才招引是实验室能否正常运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我们已经与近50名高层次人才达成了初步的引进意向,探索建立了人才互聘联培机制,与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人员双聘、科研项目合作、联合培养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等方面达成初步意向。与湖州市、德清县落实了人才引进政策,各级政 府都很支持实验室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和购房补贴等。能在半年时间里取得丰硕的成果,是部省领 导高度重视、高位谋划,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各级领 导和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全方位保障,筹建团队只争朝夕、拼搏奉献,全行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鼎力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是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具体体现。

       问:支撑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工作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继贤: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给予支撑。在业务支撑方面,拟定了重点支撑任务,将中心业务需求转化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研制、全球地理信息公共数据产品开发、全球地理信息框架建设应用示范等具体合作项目。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围绕中心支撑需求、2024年工作安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了3轮会商座谈。启动支撑人员队伍建设,在浙江省内遴选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参加中心全球招聘。支撑中心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规划。

       在服务保障方面,主要是编制了《浙江省落实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特豁待遇办法》,制定了中心运营所需的物业、安保、维修等公共服务事业方案,协助中心办理机构代码、申请国际数据专线,并在住宿就餐、医疗保障、国际教育方面提供便利。

       问:实验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包括哪几方面?

       张继贤:我们将从5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积极按照省市县责任书的要求,落实创建经费、项目立项、人才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支持。向部省申请认定为自然资源部实验室和省实验室,争取项目、人才、数据资源等方面支持。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保障实验室健康平稳运行。推动成立部省领 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实验室领 导小组。成立学术委员会、产业促进委员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建立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政治功能。推进实验室领导班子配备,完成内设管理机构和运维保障机构设置,发展组建二级科研机构。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形成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力争2024年底人员规模达150人。采取“科学家+团队”聘用模式,靶向引进一批领军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建立健全人才招引、薪酬、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人才支持政策落地执行。

       四是推进实施科研攻关,尽快取得一批科研成果。2024年力争启动3至4项重大科研项目、10项一般科研项目、20项开放课题,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立项3项以上,取得算法、专利、软件著作权、论文等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时空大数据中心、时空计算平台建设,完成整体设计,开展电力系统、冷却系统、网络系统、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一期建设,完成基础设备环境搭建。

       五是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支持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顺利运行。启动全球公共产品研发项目,研制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套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力争2024年推出1至2类数据产品,支撑中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双边国际合作或技术援助。支撑中心开展地信领域中短期国际培训、国际智库活动,发布国际咨询报告。落实专业团队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建立清单化、制度化的外事工作保障机制,切实服务好中心运行。

       在实验室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拿出一批可考核的创新成果,并在成果应用方面推出一系列典型案例,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接受部省领导、全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检验。

参加实验室第一期研讨会“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8: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空间规划工作委员会在杭州成立

       9月27日,智慧空间规划助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研讨会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空间规划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指导,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空间规划工作委员会主办。会议聚焦空间规划与数字化、智慧化技术融合,国土空间规划智慧转型实践、创新发展探索,分为工委会成立仪式、智慧空间规划学术报告,以及空间规划行业大模型生态圈建设启动仪式三个环节。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线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苗泽,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院长冯文利,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陈兰芹,国际欧亚院士、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李满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战略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局长陈建国,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长顾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工委会副主任委员甄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岳文泽等**和专家,自然资源部10家创新科技平台代表,以及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安徽等20多个省以及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20多个城市的规划学会(协会)负责人、规划设计院行业代表参会。工委会的成立,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转型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将发挥重要的担当作为。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空间规划工作委员会由全国近20家单位共同发起,以“协同创新、平台合作、资源共享、共建共赢”为原则,致力于营造行业规范管理新生态,推动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创新发展,加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宣传,建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培养平台。

       在智慧空间规划研讨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作特邀主旨报告,工委会副主任委员代表围绕“赋能:智慧空间规划助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会议主题,分别就国土空间规划数智化转型、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模型体系建设、省级规划院数字化转型路径、数字基础设施赋能,以及伴随式数字规划服务等实践和探索作专题报告。

       陈军院士在特邀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在智能化测绘、时空计算平台、实景三维、智慧国土等领域开展的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应用生态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等探索经验。

       以时空信息研判三维空间、辅助决策,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时空信息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时空信息的价值;二是强化跨学科深度融合,精准把握国土空间规划对时空信息的具体需求,探索系统性强、操作简便的科技解决方案;三是加强国土空间人地关系,国土空间智能规划、监督、实施与监测预警等基础性工作与探索性研究。通过积累经验、试点示范的方式,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空间规划工作委员会携手自然资源部十家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共建空间规划行业大模型生态圈,并在现场举行了生态圈启动仪式。生态圈将全面整合行业内的优质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平台,在智慧空间规划领域实现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的广泛拓展。

       该环节由工委会主任委员张鸿辉主持,国土空间规划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乡村规划与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陆海统筹关键带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等多家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的代表嘉宾一同启动生态圈建设仪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7: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6日上午,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揭牌暨新员工聘任仪式在德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德清县政 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陈氚及县有关部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相关领 导,七家产业化公司代表及我院153位新入职青年人才出席。

       此次战略合作的签约,将充分发挥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对推动德清地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建利、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旦、地磁产业化公司代表王伟上台致辞,表示将与地磁研究院同心合力、和衷共济,深化创新交流合作,促进“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经济续航新动能。

       在战略合作签约、揭牌环节,地磁研究院分别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为研究院与零磁装备(德清)有限公司、光腾激光技术(德清)有限公司、国器(德清)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德清晟泰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昆泰磁悬浮技术有限公司、德清极奥科技有限公司、德清国磁云数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揭牌,助力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房建成院士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经济主战场的重大需求发表讲话,指出培育建设“地磁”大设施是研究地磁场建模与反演、地震预警等重大科学问题、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此外,房院士围绕人体极弱磁测量技术在心脑血管等疾病中的应用探索研究,从人体极弱磁测量功能信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阔前景、新技术医疗设备大幅度提升医疗水平、加快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早筛查的临床验证与应用研究等三个方面,讲述了零磁医疗设备在加快攻关与产业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图景。并提出研究院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紧密联系、深度融合,并与7家产业化公司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支撑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未来产业、零磁医疗装备产业以及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产业发展

       2023年8月落地德清的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作为莫干山高新区重点打造的高能级研究平台,在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全力论证建设“地磁”大科学设施的同时,也将打造“科学-技术-产业”的全链条创新范式。研究院成立以来,大规模开展地磁领域科研技术人才招聘工作,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当天,150余位新员工正式受领聘书,佩戴工牌,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未来,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将围绕“地磁”大设施培育建设任务,发挥平台优势,逐步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强科技合作,培育量子科技未来产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地磁”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8: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大会召开

       9月21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大会在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 委常 委、副校长吕金虎,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 记、主 席孙雍容,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委副书 记、管委会主任、区长郑迪,杭州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明松,杭州高新区(滨江)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等领 导出席会议。

       为推进研究院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融合发展,研究院近期制定出台了《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本次大会旨在对内梳理相关工作思路与机制,使各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形成目标共识;对外宣传研究院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思路,培育创新工作大环境。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俊发布了《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行动计划》将研究院整体发展思路由“技术驱动、产业跟进”逐步转变为“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并从研究院组织架构、科研单位业务模式、支持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进行适配。同时,还明确了研究院将首批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领域,并启动相应重点项目的建设。

       研究院在“智能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依托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双一流学科和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成立了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研究中心,其下设的“大数据与工业智联网技术研究室”已形了机器人操作系统、机器人云平台、机器人高性能控制技术、工业大数据智能、工业领域安全管控以及医疗智能装备等一批扎实的技术成果积累。今年,中心又新设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系统平台”,进一步完善研发体系和产业覆盖领域,与海康机器人合作新获批“全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华睿科技、景业智能、国自机器人等企业联合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初步形成了“技术+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局面。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方向,已成为未来产业重点培养领域之一。研究院起草的《关于建设滨江区“低空智感网飞行试验区”的意见》已被区政 府采纳。近期,研究院整合“飞行器智能自主系统”、“毫米波感知与智能监控”、“立体交通大数据智能分析”等研究平台,瞄准关键零部件、航空器、空域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寻找小切口应用场景,成立滨江区低空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与联合飞机集团等头部企业发起共建产业联盟,推动低空经济作为潜力型产业在区内超前布局。

       今年,杭州市获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研究院也为滨江区起草《滨江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方案》,推动试点建设。同时,研究院于2023年新成立“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研究平台”,落地院士工作站,推动创建“车路云一体化智能交通全省重点实验室”,联合省内优质资源共同发起成立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金虎副校长、杭州高新区管委会王理生副主任共同为“浙江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揭牌”。随后,研究院与宇树科技、国自机器人、华睿科技签署智能机器人领域合作协议。大会现场,研究院与联合飞机集团、浙江省通信服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控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产业联盟发起及共建协议。北航校长王云鹏院士、杭州市科协孙雍容主 席、滨江区郑迪区长共同为“院士工作站”揭牌。研究院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4 05: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4-10-23 18:10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大会召开

       9月21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 ...

北航真的非常重视杭州研究院,看到杭州教育这块短板慢慢补齐,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8: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空间智慧造福世界——专访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主任李朋德

      江南十月秋意浓。浙江德清国际会议中心,这个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永久会址,又一次迎来地理信息国际盛会。10月21至24日,首届联合国地信周在此举办,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中国有关部委和单位及40多个国家相关机构的上千名代表齐聚德清。这是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德清、正式运行以来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智慧城市、粮食安全、国土空间治理、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应对……本届地信周期间,代表们围绕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场景创新。

  创新中心如何推动地理空间智慧造福全世界?中国发挥了什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创新中心主任李朋德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创新中心落户中国两年开展了哪些工作?中心的定位是什么?

  李朋德: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因为全球亟须提升地理信息管理的能力,亟须探索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应用,要让地理空间信息知识、技术成为促进生产力提升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的全新方法。

  2015年,联合国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描绘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中国政 府积极响应。2018年11月,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举办,并发布《莫干山宣言》,其中提出在包括德清在内的地方建立全球地理空间知识卓越中心。这是创新中心建设的缘起。2019年,联合国与中国政 府协商签订了备忘录,为创新中心的布局、定位明确了方案。

  2020年,习 近平主 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中国相关部委、联合国各部门密切合作,创新中心后续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5月20日,创新中心成立揭牌。我在2023年10月16日正式到任,创新中心正式进入业务化运行。

  一年来,我们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在能力建设、技术支持、平台共享方面作了大量准备。今年4月,创新中心召开了国际咨询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会议,进一步确定了中心的定位,明确了中心的战略任务包括五个方面:提升领导力与协调能力;关注国家发展优先事宜;丰富地理信息知识;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大宣传沟通提高关注度。要通过这些任务的执行让地理空间知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记者:对于创新中心下一步工作,您有哪些规划?

  李朋德:创新中心的发展,瞄准的是联合国各成员国对地理信息能力建设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弄清楚需求。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参加了不少国际会议,去了非洲、拉丁美洲等了解需求。其他国家的同行都对创新中心高度期待,希望中心能为他们在人才培训、数据资源、技术方法等方面提供支持。

  未来,创新中心有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要主动与亚非拉等各大区域的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分委会以及区域内国家合作,开展领 导力培训及能力建设。二是开展地理空间信息的知识创新。知识就是力量,但运用知识更为重要。创新中心将把应用作为抓手,开展国际化智库研究,逐渐推出联合国地理空间信息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指南。三是动员一系列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搭建可以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空间知识平台,让各国能更主动、更容易地获取数据、知识和方法。四是积极用好国际地理信息学院,动员全球教学、科研力量,针对各国对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所需的能力,推广复合型地理信息人才知识培训,打造能够贯通从数据、信息、知识、技术、平台到社会化应用的全新体系。五是推进创新中心内部建设,完成国际招聘流程让职员全部到位,希望有更多合作方提供支持,将创新中心打造成一个能规划、能实施、能引领、能服务的团队。

  记者:地理信息如何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实现?

  李朋德:我们常说,做任何事情要“心里有数”。这个“数”就包括地理信息。有了地理空间信息,所支撑的各类资源、数据才是精准、可信赖的。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有17项大目标、169项二级目标。每个目标的实现都涉及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等方面,有很多约束与挑战,如果不掌握现状很难作出准确判断、科学规划和精准实施。我们要发挥创新中心作用,让每个国家都能建立基于综合地理空间信息框架的国家平台,真正让地理空间数据所提供的时间化的地理空间信息,融入信息化时代国家发展建设的各方面。

  记者:什么是综合地理空间信息框架?

  李朋德:框架即“四梁八柱”。地理空间信息是多部门生产、多部门使用的社会财富。但并不是谁采集的数据都能为大家共享,只有纳入框架的标准数据才应成为新型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综合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定义了九方面内容,即管理机构、法律、财政投入、数据资源、技术体系、标准化体系、伙伴关系、能力建设、沟通与参与。这九个方面表征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空间生态系统

  提升世界各国建设综合地理空间信息框架的能力,是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为此,在本届联合国地信周上,我们提出希望推进三件事情。一是建立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知识培训网络,让更多机构投入到能力建设中。新成立的国际地理信息学院就是这样的平台。二是建立地理空间信息知识创新联盟,让更多国家、产业及社团都能参与,形成知识共享的新渠道。三是建立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基金,让更多青年人投入到地理空间信息知识创新和服务领域,带来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8: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举办首届联合国地信周的初衷是什么?本届地信周为何聚焦地理信息应用创新?

  李朋德: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技术创新是创新中心的三大优先事宜。人才培养有各种方式,领导力培养是创新中心下一步要重点开展的工作。我们希望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领导会讲故事、能用平台,解决他们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防灾救灾、农业发展、城乡规划等。

  把地理信息知识创新智库建设作为领导力提升的支撑,这一方案得到了联合国多个机构的响应和支持。联合国经社部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亚太经社会等多个机构都积极参与本届地信周活动,还有不少单位派专家参会。在这一大背景下举办联合国地信周,就是希望通过跨界、融合、创新,能够带来一些突破性的新认知,为下一步地理信息知识全方位应用提供新探索。

  记者:本届地信周取得了什么成果?

  李朋德:创新中心希望组织全球力量建立一系列技术指南,让各国都能够尽快推进各行业用好地理空间信息。本届地信周设立了6个专题论坛,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和粮食安全、自然资源调查与国土空间治理、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应对与防灾减灾等都是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领域。还有一个是地理建模与地球空间智能,对基础理论和人工智能开展研讨。每个论坛都叫莫干山对话会,对话就是为了研究问题,筹划未来研究思路。

  联合国地信周未来将定期举办,下一步还要研究智慧交通、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海岸带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利用三年时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涵盖各领域的地理信息知识解决方案实现覆盖,拥有地理空间信息知识解决方案和技术纲要。这些专题论坛是国际智库研究的开端,通过充分研讨找准问题、理出思路,制定相应的智库研究计划。下一步,创新中心将与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紧密合作,与国际智库团队一起,稳步推进研究工作。

  当然,目标是艰巨的,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瞄准全球需要,就一定能在这个领域作出全球共享的成果。
  
  记者:地理空间智慧造福世界,中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李朋德:中国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发展成效非常显著。创新中心设立在中国,表明中国在这方面是有独到之处。中国测绘的技术水平、数据资源、人才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前沿。中国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新机遇,率先实现了从模拟测绘、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跨越,正在转向智能化。中国测绘人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三代技术更新,实现了数据资源从不充分到充分,地理信息从在专业部门办公室用到千家万户可用。

  现在正在建设的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为全球综合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建设提供了新的示范。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家综合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建设有机融合的新应用。

  除了框架之外,中国还有很多优势。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才。人人都能用到网络,一个国家才可能实现智能化的目标。中国的空间基础设施尤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拥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天基互联网系统等。共享单车、智能公交、快递服务深入人心,中国的应用为世界地理信息应用树立了好样板。

  这一样板得益于国家有好框架、好政策。例如数字中国建设的规划,使数据资源作为新型生产力要素能够确权交易,从而带来数字经济的新发展。中国在数字经济、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可以进一步归纳,用国际通用语言推向世界。我们也希望通过创新中心,让中国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最新科技进展。创新中心将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为世界提供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中国的经验至关重要

  记者: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如何支撑创新中心?

  李朋德: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成立的出发点是支撑创新中心,形成辐射全球的能力。创新中心人员有限、资金有限,但联合国这个机制是覆盖所有成员国和各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无限。中国政 府为了支撑创新中心,由自然资源部与浙江省共建了面向全球开放的莫干山地信实验室。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可以通过开放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平台构建服务能力。

  我们期待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凝聚全球地理空间信息专家学者智慧,构建更好的地理信息平台和知识服务平台,支撑创新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能力建设,把中国的好经验、国际的好经验在实验室升华提炼,变成全球公共产品,促进全球地理信息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带动全球地理信息产业的新发展

  总之,创新中心将立足于德清、面向世界,推动地理空间信息知识成为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和支撑,真正让地理空间智慧造福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8: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未来畅想

       碳中和背景下,近50%的碳减排量依赖尚未成熟的技术。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清洁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总投资将超过4.5万亿美元。9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高翔在第六届未来能源大会院士论坛上发表《“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未来畅想》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几种技术,在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转型方面,需要构建涵盖源头减排、末端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等高效、低成本碳污减排技术体系;在绿色甲醇制取方面,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相关单位研发了高活性、高选择性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剂,开发了烟气二氧化碳低能耗捕集与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的绿色甲醇合成工艺,并建成了百吨级绿色甲醇制取工业验证系统;海上能源岛方面,统筹考虑电能/热能/化学能转化及储能特性,依托海上能源岛实现电力的集中送出与设备集中运维,同时电力就地消纳制备绿色燃料,打造多能互补融合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能源稳定供应体系。

       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折算成标煤是211.4亿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是57.2亿吨,从能源结构来说,化石能源超过了80%。目前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攀升,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提升。2021年、2022年、2023年每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了2个PPM左右。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灾难频发,极度的旱涝、超强台风,导致物种灭绝、冰川加速融化。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也是未来能源大会召开的背景以及为什么能源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目前,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能源科技创新,包括从欧盟到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尤其是中国。以美国为例,光是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不完全做新能源,还涉及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同时又设了104个前沿交叉中心。去年10月,美国设立的31个区域科技中心,其中有7个与新能源、清洁能源有关,既涉及到风电,又涉及到清洁能源的供应链,还涉及到电池、关键的能源材料等。我国在浙江建立了一所能源与碳中和实验室,有浙大、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参与,实验室主要围绕可再生能源转化、规模化储能与氢能、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等,包括从能源材料、平台开发,到未来正在推动的新能源、太阳能、大科学设施和海上能源岛等

       未来能源和材料越来越密不可分,未来能源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材料,是未来新范式,加速材料的研发和迭代。

       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下,原有的化石能源做到清洁低碳,现有的新能源耦合储能,实现高效安全,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的构建。从化石能源清洁低碳来说,要从源头减排,既要高效发电,同时还要富氧燃烧,电解水、制氢都会产生氧,未来我们既有绿氢也有绿氧,同时用绿色燃料替代,包括氢、氨、醇,甚至甲烷,都是绿色燃料。同时建立CCUS技术,包括零碳燃料掺烧,既有生物质能,也有绿氢、绿色燃料。

       碳捕集方面,我们建立了1.5万吨的工程验证平台,这其中要做碳的捕集、碳化等技术。包括开发高效、低能耗的吸收器,希望未来碳捕集成本每吨碳能降到200元人民币以下。矿化方面,用二氧化碳做零碳的水泥切块、建材,这也在试用,同时获得了日内瓦发明的特许金奖。生物转化也是未来很有前景的方向,我们和深科院的教授合作,基因编辑来直接制备乙醇。二氧化碳固化,增加碳汇。同时捕集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催化、电催化的方法形成绿色燃料。

       未来在东部要构筑海上能源岛、海陆协同的能源基地。通过海上能源岛的风电中转枢纽推动海上多能耦合的能源基地。通过绿色低碳推动产业链升级。中国是制造大国,现在面临碳边境调节机制的问题,要建立产品的碳足迹,通过绿色低碳园区推动碳足迹、碳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0 15: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滨江加油,全国综合科创中心靠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0 20:0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839157110 发表于 2024-10-30 15:19
滨江加油,全国综合科创中心靠你了

明明看的是城西。城西科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8 02:57 , Processed in 0.08670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