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3-2 19: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28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雄安新区“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现场。在汉央企中建三局负责该项目总承包施工,仅用80天时间就实现1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完工,创造了“雄安速度”。目前,施工现场装饰装修、园林景观、市政电力等工作全面铺开。作为雄安新区的第一个工程,它让人们看到了“世界眼光”和“高点定位”。
3000多名建设者春节不休息
80天实现8栋单体建筑主体完工
当日下午1时15分,记者乘坐高铁从武汉抵达白洋淀站。驱车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位于河北保定市容城县东部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现场。记者看到,8栋单体建筑已拔地而起,粗具规模,颇具“中国风”的建筑外形庄重大气。40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近百台施工机械在场地内作业,装满物料的大货车在场内道路上来回穿梭。
总建筑面积10.02万平方米、占地24.24公顷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承担雄安新区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是雄安新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记者看到,除7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已经在拆除装饰外架外,现场北侧区域还有许多模块化集成装配式房屋,一个个集装箱式房屋像搭积木一样被叠加拼装在一起。中建三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副总经理范宗臣介绍,这些集装箱式房屋,是在工厂内预制生产好,整体运到此地进行吊装。房间内的电线、水管和装饰都已经提前装好,现场只需将“箱子”拼装起来,把水电与外网连接起来就可以使用了。
范宗臣表示,按照施工进度要求,项目部要在100多天完成10.02万平方米施工任务,全过程处于冬季施工且恰逢春节假期,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组织24小时施工,春节期间3000多名工人和400多名管理人员都没有放假,节后工人更是达到4000多名。凭着十足的干劲,他们7天完成12万立方米土方挖掘;20天完成5万多米焊缝焊接作业,相当于6个珠穆朗玛峰高度;25天完成12200吨钢构件安装,相当于两个埃菲尔铁塔用钢量;1000小时实现7栋钢结构单体封顶,比同体量工程施工速度快2至3倍。
运用多种高科技
装配式建造方式提速
记者走进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边听边看,这里俨然是创新集中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在现场调度室内的项目大数据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可以随时调取无人机航拍的施工现场画面,扫描二维码可以进行VR全景观看,工程进度、工人实名制、实时环境监测数据一目了然,能耗管理(用电、用水)数据、近30天污染指数、年度扬尘、噪音分析均可清晰地呈现。
中建三局雄安新区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行政总监刘晓霖介绍,这是国内民用房屋建筑中首次大规模集中运用新技术的项目,多达30余项。智慧工地大数据中心使工人们从一进门开始就进入全程数字化,可实现“刷脸”进门、GPS定位、工作考勤记录,智能化掌握每名工人的工作情况和现场工作进度;项目在国内建筑业首次引进“安全生产情绪识别系统”,系统通过记录工人面部及眼角肌肉的微小变化,计算分析其潜在情绪,得出的数字若超出限值则表明情绪差或比较疲劳,不适宜进行高空和临边作业,就会进行工作安排调整。据悉,这套情绪识别系统将根据目前试用情况不断改进升级。
钢结构项目经理邢继斌表示,项目上的每一根钢构件上都有二维码和芯片,手机扫码后可显示生产厂家、制作日期、规格、重量、运输、安装等全部信息,实现质量全过程可追溯。
项目技术总监叶建表示,项目所有建筑都采用“搭积木”装配式建造方式,大大提高了建筑品质和速度,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雨水收集,污水自主净化;无需空调,而是向地下打入120米深、直径15厘米的1510口井,实现与深层土壤热量交换,满足供热、制冷。叶建介绍,通过保温墙体、气密性好的窗户、高效的建筑通风,不用空调、暖气就能让冬季室内气温保持在16℃以上,实现冬暖夏凉的目的。
未来新区内将有无人驾驶汽车
以及无人快递、无人超市
中建三局雄安新区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是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的率先呈现,将成为新区建设推进新技术、新理念的“样板”。据悉,今后新区内的建筑也将以装配式建筑为主。
此外,未来新区内还会探索智能城市运营新模式,通过万物互联,形成融合共生的数字园区,建设首个“块数据”平台,涵盖个人数据、企业经营数据、环境数据、交通数据,集合了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交通等“尖板眼”。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快递、24小时无人超市都将出现在雄安新区的园区内。
老员工感慨: 有时上午和下午施工现场都呈现两个样子
宋福生今年53岁,是中建三局一公司老员工,曾经参加过代表“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如今,他担任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二工区安装质量总监。从当年的“第一高楼”到如今的雄安“第一标”,他感慨“变化很大”。
1985年,中建三局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深圳国贸大厦,成为当时全国第一高楼,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宋福生回忆说,1984年,接到公司调令,19岁的他从湖北荆门市赴深圳参加大厦建设,负责装修抹灰。建设速度的背后,得益于中建三局率先尝试的“滑模施工”。“以前机械很单一,主要靠人海和塔吊”。
宋福生说,如今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技术相当先进。现场有大型机械数十台,有时上午和下午,施工现场都会呈现两个样子。盖房子前先用三维建筑模型,优化施工工艺;盖房子也如同搭积木;一些很难焊接的地方用焊接机器人,功效提高了五六倍。“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雄安速度’。当然,也更讲求质量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