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8.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争取国家级重大生产力项目在汉布局;出台促进消费政策,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更新消费;建设一体化社会信用体系;深入推进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尽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完成情况:
一是研究起草“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发展规划(框架)提纲,已形成了初步提纲。组织开展前期课题研究,分别委托多个知名专家牵头的课题组开展疫情影响及对策、“十四五”发展目标及战略、超大城市治理、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加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目录清单管理,加强对70项列入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和区域规划审批计划规划的统筹和指导。超前谋划一批支撑“十四五”乃至促进今后十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项目,已形成“十四五”项目库(初稿),全市共谋划“十四五”亿元以上项目3496个,总投资94397.3亿元。
二是制定印发了《2020全市消费促进活动总体方案》,将培育壮大新兴消费、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等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支持企业加快传统商贸数字营销转型升级,围绕新消费热点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有序投放“武汉消费券”,出台《武汉市人民ZF消费券投放工作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出台相关刺激消费政策,印发武汉市汽车和家电消费财政补贴资金实施细则,对购买武汉车企生产的乘用车并在武汉上牌的消费者进行消费补贴。
三是建设一体化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体系相关制度,制发了《进一步提升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实施方案》、《2020年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为ZF代拟了《武汉市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归集信用信息,除常态化归集的信用信息外,归集了疫情期间志愿者信息和全市义务献血者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免费信用信息查询服务。1-9月,为各区、各部门开展审批、拨款、ZF采购、招投标、评先表彰等工作查询企业信用信息18.5万家次,各部门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接口调用信用数据60多万次,在汉融通平台上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免费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涉及融资额已超700亿元。
四是启动了全市生态补偿工作推进情况调研,赴黄陂、新洲、江夏、蔡甸、青山、东湖高新和东湖风景区等地调研生态补偿工作推进情况。起草2019年度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评估报告,并开展2020年生态补偿资金测算工作。
五是尽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出台了三个一(一个流程、一个计划、一个政策)文件,完成五个一((一个工作机制,一个实施方案,一个攻坚计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服务流程)的顶层设计文件,并将“五个一”汇编成册,印制200余本发放各指挥部成员单位供学习落实。协调相关单位结合市城建项目实施世界一流城市电网部分通道建设,梳理出31项电力通道项目,涉及24项市级道路项目共建里程68.4公里,实现资源最大化统筹利用。组织政企业合作推介会,为部分资金筹措困难区搭建解决投资平台,并督促各区落实电网建设资金。组织区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指挥部工作人员培训会,开展电网建设工作督查,不断提高各区推进电网建设的能力和积极性。
六是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协调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市领导批示意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和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签订编制合同,启动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并报送国家发改委。
9.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培育金融、物流、会展、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鼓励扶持“互联网 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建设一批总部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新增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3栋
完成情况:
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线上经济发展,代拟《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成立相关领域工作专班,并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
二是提速兑现既往政策,启动首批33家总部企业的政策兑现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三方审核,即将上报市ZF审定。同时,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各区发改局启动2019年服务业“小进规”奖励兑现工作。
三是全力做好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建立重点企业包保机制,按照全市统一工作部署,建立全市规上企业重点跟踪名录,组织各区加强企业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推动服务业企业进规入库,督促各区进一步摸排辖区内今年新注册企业经营情况,对符合进规入库标准的企业,要求各区及时引导企业入库纳统。加强重点园区调研跟踪,对3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园区整体情况,为下一步启动市级优秀集聚区创建工作夯实基础。
下一步,将重点聚焦电商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线上设计、新文体娱乐、线上商务会展等八大领域,以特色产业平台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破解制约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