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9-29 16: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日报记者 李忻遥 白冰
传承,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创新,让原创优势绽放异彩;
发展,推进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9月27日,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药都”安国盛大开幕。作为此次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疫情对中医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中药生产全程追溯体系构建与实践”等中医药系列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领域精英,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实践硕果,开出助力良方。
务实、交流、共策,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28位主讲人立足多年研究与实践,以报告为媒,表达着一个共同愿望: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大局。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北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佃贵在掌声中走上讲台,“从中医抗疫史来看,中医的学术思想一直在创新,但其核心学术基因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医要守正创新’,我认为中医核心的学术基因就是‘正’。”报告中,李佃贵教授整理总结出哲学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然药物、绿色疗法、中体西用、内外兼治等“十大学术基因”,带来启示与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原江夏方舱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介绍了江夏方舱医院的中医模式及成果,他表示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有效,起到了较好控制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的作用。
同样,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教授贾天柱在《中药炮制如何传承与创新》报告中介绍,中药炮制技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学科,是所有中药专业中唯一一个与国外没有对应的学科。“把这套‘技艺’留下来,是对历史的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说。
如何将我国中医药学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与创新,成为与会专家学者探讨的主要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高级实验师强毅在题为《道地珍稀药用资源保护与规范化生产实践》报告中介绍,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中药资源种类达12000余种,特别是许多贫困山区均是道地名优药材的重要产区。
立足多年研究与实践,强毅教授提出,将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建立相应的物种资源圃,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收集、评价研究,逐步选育与推广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中药材新品种。同时,建立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加强优质稀缺药材种苗的人工再生,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炮制技术也需要创新,这是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的一种融合。”贾天柱教授提到,要在创新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设备要智能化,纳入智能洗药机、切药机、炒药机、中药饮片智能配方机等。
论坛上,专家们的发言技术领域新,理论起点高,研究层次深,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各知名企业的负责人也是有备而来,在中医药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讲。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锰是一名有着丰富中医药基地建设经验的企业负责人。他从医药工业企业药材基地建设模式与案例分析,立足自主种植、合资种植、订单种植、采购合作四种基地合作模式优劣势,为种植基地提出可操作的规模化种植方案。
“种植和流通端,切忌一次买卖理念,要着眼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关锰提出,道地品种、科学种植、生态种植、可追溯、机械化、规范初加工,是中药材种植发展的方向。
北京新望本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富则分享了“基于下游客户需求的中药全程溯源体系建设探索”——医院药房追溯体系和城市追溯体系,提出用“医院端+饮片厂端+基地端+患者端”,助力医院实现从订单计划到中药到货验收的全流程线上管理。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
“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药膳文化 助力健康中国”等分论坛现场,专家们各抒己见,一致认为中医药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些决策部署,描绘了全面振兴中医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新时代,既要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又体现新医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所以人才培养要体现时代特色、办学特色、中医内涵,要着眼未来医学发展,遵循中医药学科本质,着力复合型未来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闫永红说。
经验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激荡在每个人的内心——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再创新的辉煌。此次省委、省政府举办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也将为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安国“药都”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来源:保定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