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3-11 10: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外部的公共性:
(一)因地制宜,形成城市与建筑、公园的空间连通
总体布局依据建筑和周边环境、道路的关系整体考虑。建筑长边与九棵树东路及地铁八通线一侧平行布置,连续的建筑体量和界面与紧邻的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空间对话,同时屋顶花园为乘坐轨道交通的市民提供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建筑南侧面向现状韩美林艺术馆一期,西侧面向梨园公园开放。建筑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中心围绕一个内向型的开放庭院。
建筑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并利用首层朝向城市一侧的架空,使八通线桥下景观绿化带与公园通过美术馆东侧的互动雕塑绿地形成视觉上的连通。美术馆由绿化带进行软隔离,使美术馆与公园更好的融入城市景观中,突显美术馆的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
(二)结合现有建筑,形成完整的艺术展馆组团,形成文化公园的联系互动,提升区域文化氛围
梨园美术馆从整体布局、空间结构和观众流线组织上与原有美术馆建筑产生关联。使美术馆与原有建筑形成具有艺术联动氛围的组团,最终提升和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氛围。
形态: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特指韩美林艺术馆一期)高度保持一致,均控制在 12 米;同时立面材质选择相似质感和颜色的材料。
空间: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均为中心对称结构,以兼具开放与聚合的内院空间为主导,所有功能及布局均由中心向四周发散。
行为:整合参观人员流线。将参观人流方向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公园人流;城市人流;及乘坐公共交通人流(原有建筑人流)。针对不同人流方向设置参观路径,充分使美术馆与原有建筑、公园及城市形成联动。
(三)建筑与书画相结合,使美术馆变为特殊而抽象的艺术作品
建筑和书画相结合是设计的重要线索。现方案设计构思来源于中国书画的间架结构和表达形式。主体建筑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的线条形态,从“起笔”到“落笔”的生动形态主要参考了名家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遒劲有力、轻重有度的线条了我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同样,建筑形态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充满生命力和灵动的线条,使建筑变为特殊而抽象的艺术作品。同时建筑保持简洁、大气的形象,也彰显了美术馆的现代气质。
同时在夜间,考虑结合夜景照明技术,底部设置泛光照明,使美术馆在视觉上形成漂浮的感觉。同时,也可考虑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美术馆东侧长立面作为艺术作品的宣传载体,使美术馆在夜间依然能否成为宣传和展示艺术作品的公共平台,以此体现艺术馆的公众性和开放性。
(四)丰富而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充分与城市形成互动
设计通过塑造多样的室外公共空间,以传达美术馆公共、开放、多样、艺术的信息,并充分与城市和市民形成互动。
入口广场空间:在新建美术馆和原有建筑之间的主要礼仪性入口广场,充分聚集和分散参观人流。广场结合大型的室外雕塑展品布置,即作为美术馆的外延展场,又能很好的标定广场空间的中心性和重要性。
建筑转角空间:在建筑东侧设置悬挑的室外露台,并在其下设一潭浅水池,水池与悬挑的空间相互呼应,形成静谧如砚的室外空间。
屋顶游园:作为美术馆的第五立面和第二地面,屋顶的景观也被纳入到景观设计的范畴内考虑。起伏的屋顶与采光天窗相结合,构成实体部分由边界向中心蔓延。同时其形态也参考书法的用笔,使整个造型更加丰富、完整。其余部分考虑种植铺地或绿化植草砖铺地。
檐下空间:入口处的檐下空间源自传统建筑反宇向天的灵动形态,作为建筑象征性的“夏季客厅”而具有公共礼仪性。
报告厅坡道空间:美术馆的西南角,公园的绿坡延伸至美术馆二层开放报告厅楼板下,与报告厅形成一起一落的动势,使公园景观和美术馆融为一体。
内院空间:内院作为城市与公园的过渡空间,及内向围合又相对开放,亦可作为临时展厅的外延空间而容纳中、小型的活动举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