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20 17: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前面网友说过的,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今后的具体出路,目前得到的信息是到现在也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我们也只能在这分析下利弊和可能的走向。
现实上这样一个时间段,确实也很难一下子就做决断
这个总体上源于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状况下,高等教育选择提质(档)还是保(增)量的问题
通过前些年的大力争取和自己争气,2018年湖北省确定的省级双一流名单,三峡大学入围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至少在省内地位上,挤到了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同一档次,比如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样是3个,博士点上虽然三峡大学的4个离湖北大学的9个和武科大的8个有一定差距,但没有层次上的区别,第四轮学科评估也一样,三个学校最好的学科都是B档,没有谁特别突出的,ESI前1%学科、三大奖、大学排名上情况也类似。这对三峡大学是机遇也是压力,特别是今年(2020-2021)这个周期又有几件大事,一是新增硕博士点申报,因为疫情各层次都在扩招,这轮的博硕士点审批可能也会跟着放水,三峡大学博士点这轮过10个都不要觉得意外。二是第五轮学科评估,虽然上轮三峡大学成绩尚可,但留了很多遗憾准备这轮再大干一场。三是双一流动态调整,三峡大学准备在水利、土木、电气之外,再新增一个基础医学,进一步巩固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四是国家级科研平台,这是少数三峡大学与省属双雄(湖大、武科大)有质的差别的地方,按照原来的计划,2020年科技部准备审批最后一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因为疫情似乎给湖北开了口子,三峡大学也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这些事搞成了,三峡大学有望再升一个档次,进一步拉开与其它地市高校的差距,真正成为宜昌的高教名片。宜昌处于提升高教层次的关键时期,但也需要宜昌市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按照省里设定,7所部属双一流经费主要由债券和武汉市支持,省里重点支持湖大、武科大,以及全省高校双一流的综合奖补,中南民大和海工大各有主管单位负责,剩下的长江大学和三峡大学就很大部分依赖地方了(所以当时单独跟宜昌荆州签了共建协议),宜昌市的压力也比别的地方来得大,这是提质(档)。
但是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也不能只有质没有量,武汉的高教地位就是质和量一起撑起来的。而宜昌不论是高校数量还在在校大学生总数,在省内都不能算是很领先,比如本科数量不及十堰、黄石,高职数量不及荆州,在校大学生数不及荆州、黄石。而其它地市都在发力增量,比较突出的如襄阳已经落地了华农和武汉理工的襄阳校区,还有湖北工业大学等有意向在谈,黄石在已有的湖北师大、湖北理工等4所高校外,又提出引进在汉独立学院到黄石办学,目前也有多所在谈。从全国的情况和宜昌的长远定位上来看,宜昌未来要有3-5所普通本科,10所左右的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职),在校大学生10-15万人的规模,才能在长远竞争中不落人后。所以对宜昌来说,抓住关键风口增量,或至少保量,也是很重要的。
就那么点钱和资源,高等教育提质和增量,总只能全心做其中之一,很难两全,确实会很纠结。
但是对宜昌市来说,无非咬牙多花钱,把裤腰带勒得更紧的问题,压力是单向的,所以宜昌市的态度一向很明确:再难,请母体高校早点放手,给我多一点准备时间,我把它搬到点军科教城去,预留1000亩土地,这个甚至明确写入了宜昌支持三峡大学双一流的文件里
而对三峡大学来说,压力是多方面的,站在母体高校立场,维持目前的状态是最好的:不花国家一分钱,办了一所万人大学,让这么多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共享三峡大学的校园和师资,虽然是三本学生,教学质量和环境还是很有保障的,不是那种只管收钱不管办学的学校;每年从独立学院办学中提成很多弥补办学经费不足,也给国家减少了投入负担;更重要的,三峡大学的闲置师资资源,可以在独立学院教学上发挥作用,教师也得到创收手段,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也有个途径安排配偶工作。所以科技学院转设独立,三峡大学的损失是多方面的,不光是经济方面。
而JY部门的想法却不一样:现在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你校中校那个搞法,就好比在家养儿子,给它吃给它住确实解决温饱了,但你把它赚的钱都拿走,让它一辈子只能做月光族,永远原地踏步得不到发展,你得好处我挨骂,我才不干呢。所以坚决要求转设独立,而且这次设定了期限,没理由继续拖了。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目前的状态,校舍是用的三峡大学本部校舍,师资上大部分是三峡大学本部教师,而且是骨干,少部分(100多人)是自己招聘(安排)的,以及校外兼职的,所以专业设置上和三峡大学本部高度重合。这实际上是轻资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最好的走向是由民办社会资本接手,转设独立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这个好处是不增加地方ZF负担,社会举办方接手后面临的管理体系上磨合的问题反而不是大问题,因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自有教职工数量不多,而且处于从属地位,接手后自己承接一部分,三峡大学本部消化一部分,在宜昌其它高校和单位接收一部分,就可以解决。转设独立后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肯定不能再完全照搬原来架构,而要和目前三峡大学本部和未来的湖北航空学院有所错位,主要是考虑到本地产业发展和本地高职院校的高职专业的衔接。这个,基本上相当于用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ID重塑一所新的大学(不管转民办还是公办都一样)。这个需要有一个过渡转换期,也就是等老生都毕业了后,再正式转设独立。这可能需要2-3年时间,不知道时间上JY部允不允许(JY部只说今年底制定转设方案)。
社会举办方按新专业设置招的新生,可以先把三峡大学中区或类似的地方给其办学(在城区并且是原三峡大学校区,考生相对容易接受),由社会举办方主导教学和管理,同时在点军区新建新校区,老生则继续在三峡大学本部现校址接受完教育。等老生都毕业了,新校区也建好了,所有学生搬入新校区就学,所有的关系就顺了。
当然,这个社会举办方的遴选也很要费一翻心思,湖北本地有实力的教育投资方很多,举办湖北航空学院的美联集团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来它实力强劲,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二来经验丰富,已经举办和参与举办了文华学院、武科大城市学院、湖师大文理学院、武汉纺大外经贸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经营管理民办高校很有一套,而且师资等教学资源可以相互调配,可以减少过渡期的很多麻烦。三来已经在宜昌举办了湖北航空学院,再办一所高校时,对宜昌投资环境知根知底了,投资上少了很多第一次探路上的顾虑(所以宜昌大力推进湖北航空学院,也是做姿态给投资方看)。
唯一不确定的是这类高教投资方都很神秘,特别是经历了近期疫情和连续并购多个高校后,还有没有意愿和实力接手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如果宜昌市引进,可能必要时需要做一些重大利益让步和协调其它资本加入。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最大的优势不是三峡大学这个挂名,而是共享本部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由社会资本接手后,可能招生上会经历短期的阵痛,毕竟是按着原来的标准收着昂贵的学费,但长期来看可能还是会恢复正常。毕竟宜昌的城市相对吸引力还是在这里,社会资本接收后办学条件也会逐年提高。
如果万一社会资本接收协调无果,由宜昌市接收,那就得转为公办,按公办高校的标准收费,这个对宜昌市财政会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为不但新增一所学校投入不少,原来的学费收入也会腰斩过半。不过反过来说,招生方面倒是完全不用愁,低分低价读宜昌公办本科,肯定有很多人愿意。
投入上,宜昌市也可以找省直部门来共建,一方面分担经费压力,另一方面扩充行业影响力。这方面省直部门那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的(很多省直部门所属高校都是高职层次,但他们需要要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有的省直部门没有所属高校),比如新成立的省应急管理厅想成立一所应急管理方面的高校,后来黄冈用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并入黄冈师范学院,ID保留)的壳,与省应急管理厅共同新办了湖北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名义上由黄冈市负责,但在财政拨款,师资上可以减少地方不少压力。省林业厅原来想创办一所林学类本科院校湖北林学院,原计划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基础上升本,但后来因政策障碍作罢。如果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公办本科,体制上归宜昌市管,但专业设置上完全可以对接省直部门,比如林业厅、交通厅等的需求,与他们在应用本科层次共建,分担压力。
有些人觉得转设为公办本科可以和宜昌现有高职合并,个人觉得并不合适,一来没必要无故减少建制,二来宜昌三所高职,三峡电力职院归国企(中国能建集团)管,体制上有障碍;三峡旅游职院是宜昌教育局管的副县级单位,级别太低;三峡职院是宜昌市ZF直管,体制上合适,但升成本科了,宜昌创建双高职院就没有高校作依托了。
不管走哪条路,最好能在高考前,至少是考生填报志愿时,做出明确决断并向社会公布,目的是告诉考生这个学校今后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不然动向不明,考生就会犹豫,怕报考的学校今后会不会没了。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